“互联网+”将引领一波现象级的创业浪潮。这种预测和我们现在社会营造的创业氛围有关。好像到处都在说互联网创业的可行性和无限可能。事实上,我们早就知道互联网的优势及其巨大的潜在价值。毕竟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。但问题是,互联网创业真的那么香吗?当人们都要加入互联网创客大军的时候,我们是否应该多思考,多一些危机感?
“互联网加搜索”诞生了百度;“互联网加交易手段”诞生了支付宝;“互联网加商城”催生了淘宝;“互联网加视频”,所以你习惯在土豆、优酷、乐视上看节目;“互联网加社交”,微信、微博、QQ和这些老朋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;“互联网+阅读”,网络小说风靡市场,新闻客户端成为资讯宠儿。“互联网+”成功的例子太多了,让人感受到无限商机。这也是“互联网+”思维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号召下,能够迅速受到年轻创客追捧的秘密。
但是我不得不给它泼冷水。虽然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,但在不同的环境下,经验有时也会成为累赘。看得见的荣耀会迷惑人,看不见的辛酸往往被忽略。充满激情的年轻人通常不会允许别人质疑自己成功的可能性。要说这种性格,优点大概就是他们创业激情高,敢拼。缺点是他们有些自我,把握不了很多干扰他们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。
目前,互联网平台上的创业实践种类繁多,似乎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春天,百花齐放,大众创业。但问题是创新不够,积极性不够,时间长了会枯竭。我们可以参考的创业项目,从承载各种服务功能、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app,或者根据各行业特点提供服务的商业网站,或者游戏、第三方服务,其实都只是互联网先行者的剩菜。也是因为他们慢慢探索和发展了中国没有的互联网市场,创造了今天的繁荣。而我们,在“互联网+”加什么的问题上,基本上可以基于现有的成熟市场来选择对象,也就是说我们最初的创新缺乏独立性。
“互联网+”是一个新概念。向前辈学习是自然的,但不是一对一的完全模仿和复制。诚然,在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前提下,模仿和复制也可以获得适当的利益回报。问题是,“互联网+”的提出自然是基于“+互联网”的后劲不足。为了继续发挥互联网的经济活力,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添加什么。
互联网是一个平台,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近7亿网民的国家。互联网市场相当于一辆高档车,但是这辆车更高的价值是由它的品牌和它的附加值决定的。做互联网行业,要树立品牌意识。无论“互联网+”的背后是什么,我认为都应该率先强调品牌的社会价值,而不仅仅是商业价值。如果首先考虑的是社会价值,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和发展新的产业,创造新的机会,带来新的方向。
创业不应该是看重商业价值吗?确实如此,但我们不仅要创业,还要创新。继承前人的创业经验当然是一种方式,但未必一定要走自己的新路去做某个领域的先行者,这样对社会的价值更大,对后来的创客也有帮助。首先要明确,有社会价值的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强,因为它的基础是受众主体,有固定受众市场的互联网行业自然有商业价值。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把社会价值放在商业价值之前会影响创业成功。因为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必须满足我们的一些特定需求,而这恰恰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,但其社会价值是否广泛,还需要详细讨论。